高考诗歌鉴赏术语归纳
霍邱三中语文组
一、 修辞手法
1、 拟人
例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了人的感情。(1993年)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1993年)
2、 夸张
例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1993年)
3、 设问
例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一问一答,然后再设问和慨叹。(1995年)
4、 借代
例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1995年)
5、 比喻
例6、“白银盘里一青螺”、“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前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后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1997年)
6、 衬托
例7、“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年)
例8、“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002年)
例9、“时鸣春涧中”一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2001年春)
7、 对比
例10、“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