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7张。按“三案六环节”设置的教学导案一体化讲义,配套导学案约6880字。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乡土情结》导学案
命制人:陆洋审核人:焦桃时间:2009年9月15日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学法指导】
一.语句类:选取文中的词、句进行理解、赏析。
【提问方式】
1、如何理解?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有何含义?为什么用……来表现?这里的……指什么?
2、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样说有何好处?是何用意?
【解题思路】找到这句话在原文的出处,联系上下文和主旨进行分析。作用(含义)分为结构作用和表现主旨两个方面。首先,“就段论段”,分析这句话字面的含义,在这段话里的作用;然后“就篇论段”,分析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对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二.技巧类:问结构技巧、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
1、文章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文章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2、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文章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表达上有何特点?分析(赏析)文章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何特征?(文章着力描写了……,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要明确相关的技巧常识,并结合文章做出准确的判断(是什么)。然后,根据语句或文段描写的重点,写出描写的基本作用(如何用)。最后,结合主旨谈描写的内涵作用(用的效果和好处)。此外,分析技巧的作用(赏析表达特色)不外是三个层次:一是技巧本身的作用,如该技巧描写对象的特点: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景物特点和氛围;二是技巧对段落结构的作用,如衬托人物,烘托景物,前后呼应对比,承上启下;三是技巧对全文主旨思想内容所起到的作用,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三.主旨类:对文章的情感主旨、写作意图作出设问。
【提问方式】
1、试概括文章主旨。本文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写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说……,作者持何种态度?传达了什么感受?
【解题思路】
①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判断信息主要依靠三个来源:一是初读时圈点勾画得到的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二是文末、文题、问题中所带有的情感倾向和社会中对此类问题现象的主流看法;三是前几个题目显示出的相关信息。②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这也是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文中第一节就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基础知识】
(一)注音:
魂牵梦萦酒阑灯灺悠邈褪色搭讪崎岖修远田塍篱角闭眼塞耳濡染秋蓬三匝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故园扉遣戍一饮一啜缔造聊以慰藉口占低徊欷歔发轫
桑梓蕞尔翰苑
(二)成语:
音容笑貌铩羽而归功败垂成方兴未艾休戚相关
【导学问题】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3、本文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恨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思考:
1、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与前几课的有什么不同?
2、人们既然爱家乡,又为何要离开家乡?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前方》做准备。
【知识链接】
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
(1)唐代诗人刘皂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3)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4)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若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5)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此诗以示其志。一、二句为自谦,称自己年衰才庸,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然而,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吟出乍读与前两句不甚协调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该诗的五、六两句,是属于那个时代为臣子之人的特殊心理,君恩厚重,虽被发配,却不敢有半点微词。对此,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之。七、八两句作者用了一个典故。宋真宗时,一个叫杨朴的人诗写得好,真宗召他入宫,问其近来可有人作诗送他。杨朴说,他的妻子写有一首诗,诗里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让杨朴回去了。至于真宗召他有无杀他之意,无考。苏东坡被贬入狱时,妻子大哭。苏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送一首诗与我?其妻破涕为笑。林则徐遭贬,发配伊犁,与家人告别,写诗用此典故,虽溢散一股凛然大气,却难隐内心苦涩之一斑。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