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来了。2002年中考,常州市首先在语文试卷上出现了“探究”立意的能力题,这种创新的试题是对原有的考试形式的一种挑战,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这对考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语文的“探究”题如何编制呢?课程标准中有关“探究”一词的出现是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它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因此要考虑让学生探索什么,怎样探寻,最后可获得什么结果。可见,编制这种试题应遵循三大原则:有问题可发现,有问题可探究,有问题可得结论。
有问题可发现。即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必须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应当是与学生有联系的,这里的联系是指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是同步的,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要能够 “深其深,浅其浅”,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就是人人都可以从材料或背景中有所发现。
例如:试题如下: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班上一名曾在作文竞赛中(或其他竞赛)荣获奖项的同学,请你拟一个可行的采访计划。
如果这道题去考查初一学生,虽联系了学生生活,但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初二年级已学过新闻的有关知识,如果创设这样的情景,就既注意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有可能很好的完成,更主要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自己的设想构思,自己的知识技能,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浅者至少可以明确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内容;较深者,不仅可以设计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内容,还能增加采访的大致思路;深者,更会详细设计出采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设计出采访中需要向采访者提出的主要问题等较为详细的方案。
有问题可探究。即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值得学生去探寻研究。这里的“引起”“激发”“值得”,就是指问题有探讨的价值,亦即有一定的意义。或是对生活的感悟,或是对知识的探寻,或是对人生的思考,或是对热点的追寻,或是对盲点的深思,或是对趣点的寻访。材料或背景要能联系社会,联系科学,联系生活,联系学习。
例如,试题如下: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
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两则完全相反的材料,同时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是你被环境同化还是你在为改变环境而努力,这值得每个人去思考、探索,认识到了这一点,出题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