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90字。
  让笑声与音乐回旋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与音乐的渗透
  摘要: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让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艺术是相通的,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乐知不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一独特性。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   乐以怡情   创设氛围    以唱代讲    配乐朗诵
  作者简介:吴维维,女,1978年出生,现在广西苍梧县第一高级中学任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从教七年,写有不少教学反思录。
  早在唐代,韩愈就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他把“传道”放在了首位。现在90后的学生张扬个性,他们不满足简单的说教,也不满足对课文枯燥的重复记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既让他们爱上语文,又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与音乐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文以载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教育者,不但是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可见,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的身心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道德待业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这时的孩子可塑性极强,既可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很好的品德;也能往消极方面转化,形成不良道德倾向。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一独特性。
  90后的学生被一些人认为是“垮掉的一代”,就因为他们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而我认为学生是可塑的,特别在高中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重要,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很必要。
  1、找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用情感性语言来感化学生,这比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议论,枯燥的言词效果要好得多。
  在接手高一的新生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我利用古诗词或名言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人生又一个起跑线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比如引入王国维的“三个境界”,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进行德育教育是常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有些学生读到这里就笑出声来,见到这种情形,我立刻提出问题:“在诗词那么简洁的文字中,为何要写这个人物?”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学生说:因为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有人说因为小乔漂亮。……当他们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也来发表看法:初嫁,说明小乔年轻,那时周瑜也年轻,这是典型的美女衬英雄。更为了说明,年纪轻轻的周瑜就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他年轻有为。因此,我们的同学就应该把握青春的大好年华,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所作为。这样,学生在欢笑中不仅学到知识,又能确立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何乐而不为?
  又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有学生提出:屈原真傻,如此才华横溢,何必一心为楚,他可另投明君。这个看法也引来一片赞许声。这样的反应,让我意识到现在开放的社会,人才交流这种意识深入学生心中,但也要他们看到屈原身上最重要的品质——爱国。于是,我先肯定了这种看法,然后联系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在科技上取得的辉煌成绩——“神七”的发射成功,还有海外华人当志愿者服务北京奥运等,这些都让学生们激动不已,而这些人中大有可以在国外享受更好的待遇,不回来的,为何他们会回国?学生因此就更深的悟到,屈原是一个精忠爱国之人。这又一次让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