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会第八届年会论文(论文大赛一等奖)
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感悟
浙江省瑞安市隆山高级中学(325200) 项淳秀
联系电话:(0577—65629282;65696103)
教材的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它的施行,使语文从各种政治的、文化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还语文本应有的人文主义的面貌。新教材针对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越来越严重文化内涵严重不足的情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加大了文学选文的比例,让学生能学习祖国优秀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重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师生间应是平等地交流,真诚地对待 ,学生间应合作。所以实施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而真正第一次使我感觉到它的神奇,促使我下定决心身体力行的来源于一次听课。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两节同一学生,但反应截然不同的语文课。一节教巴金的《灯》,美文不再美丽。它变成了吞噬学生时间可怕的恶魔。一节课竟会如此漫长,我不寒而栗。那繁琐的一问一答式,把学生纳入自己的思维轨迹。整个教学都有我自己的影子。以前我经常责怪学生的无情,因为我一直认定我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备课,改作业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连星期六、星期天也经常坐在电脑桌旁备课。备一节课可谓翻箱倒柜,找遍所有手头资料,往往满心欢喜进教室,却经常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出教室。因为孤掌难鸣,因为学生的默无声息。到这时我才发觉我的学生并非无情。另一节是一位教师上的《勾践灭吴》,教师要求学生就《论勾践灭吴的外交内政策略》这个课题研究这篇文章。依旧还是这些学生,但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却饶有兴趣地研究了三十六计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勾践夫差一个个人物形象,我也融入其中,竟也讨厌起这不期而至的铃声。亲身的体验使我坚信,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很聪慧,如果教师不能把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起来,学生自然就成了瞌睡虫。
为了彻底改变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局面,改变教学中简单繁琐的一问一答式,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觉得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并陆续结出许多果实。但我总觉得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似乎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课题。于是,学生和教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远离教材的课题上,贪大求远,不切实际。比如,有的高一学生写《加入WTO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爱因斯坦研究》《论〈史记〉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等题目。这些题目就是让多年从事研究的专家写一本厚厚的专著,也未必能谈得清楚。中学生写起来必然是摘抄一点介绍性的现成资料,泛泛而谈,以此来敷衍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研究”既脱离学科学习的正常秩序,又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几乎实现不了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价值。而我认为对于普通高中而言,由于受学生本身素质及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在学校,教材可以作为我们直接研究的对象。我们与其舍近求远寻找课题,还不如把研究精神和方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