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功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说话能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语言表的能力。由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语言表的能力不进行考察与测试,因而造成学校与家长、教师及学生都对语言表的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的说话能力相对不足。学生们不能熟练掌握运用普通话,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思想,而现实生活中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例如当及社会在求学和求职的过程中有面试这一项,如果你的说话能力不强、语言表达不清楚,就无法在面试中表现出你的实力,而可能导致面试的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以求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呢?又如何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同语文教学相结合起来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及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1、强化普通话训练。讲普通话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我国宪法的规
定。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普通话的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准确发音,掌握语音语调等发音规则,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随时随地使用普通话,把日常用语由方言土语变为普通话。让学生养成无论在哪里都使用普通话的习惯,使普通话真正成为学生的日常用语。有条件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使学生通过测试来了解自己普通话的真正水平。
2、利用课前或课后5—10分钟时间开展口头作文训练。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内容和题材可不做限制,诗歌、散文、故事、寓言、幽默、笑话均可。可以讲述一些见闻,也可以介绍一些事情或者一个人物,还可以阐明一种观点。形式应有多样性,或由一个人讲,或由二人合作,亦或多人相互配合。对于这种训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进来。虽然一次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场,但要使大家明白谁都有可能被随时选上场。这种训练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过高,不求说的内容有多好,只要语言 流畅语气语调正确即可。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有练习和展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3、利用课堂教学,对于适合于朗读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种形式的语言训练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自己准备代表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及语言特点,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把人物的语调、语气停顿表现出来,从而通过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人物形象。朗读时可以让一个学生单独朗读,也可以几个同学配合朗读。这种训练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一则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则能使学生学会并养成有感情朗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