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箩筐”理论与网络教学
合肥市42中 方立平
理论的更新,实践的创新如果能友好联姻,必将会给教育带来更大的进步。“箩筐”理论能不能成为理论?这个理论能不能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电脑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有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箩筐”理论和网络教学是亲家还是仇家?这些问题本文是没法一下子彻底解决的,作者只是尽其所能,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作一回答,姑且作为众家争鸣的由头吧。
一、什么是“箩筐”理论?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举了这样生动的例子:教育好比一个“箩筐”,本来这只箩筐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假如只管放大的东西,可能只放几个就满了。如果放的东西有大有小、形状各异,不仅可以多放一些东西,而且可以使小东西填补大东西之间的空隙,这就像石头和沙子,沙子寻求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这就无形中扩大了箩筐的容积。我认为这位教育家在向我们阐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姑且把它叫做“箩筐”理论。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我想有这么两条:一是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少、慢、差、费的低效中解放出来,走高效之路;二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电脑、多媒体、网络已经进入了中学教育领域,更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曾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两个里程碑,并引发过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的两次飞跃: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纸张印刷书籍、课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这两次飞跃显然都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毫无疑问,以电脑、多媒体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也会引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但是,就目前而言,不是对这方面的情况都弄清楚了,也不是任何人都接受这个现实的到来。就我所知,很多人对此还存在模糊认识,很多人还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长期形成的极端的被动接受教育方式,正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肃清其流毒。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箩筐”理论有其研究的必要。
现在教育界流行着所谓“木桶”理论和“钉耙”理论。“木桶”理论被人发现于木桶中、验证于盛水中,又运用于教育中。这种理论强调“不拉下一个差生”。可实际上,把一个“差生”培养成一个优等生,谈何容易。于是其捷径是:把长板锯短。有人称此为“没有办法的办法”。深究起来,这种理论过分注重了受教育者中的劣势群体。其实,人们在发现这种短板理论之前,就有人悟出了“钉耙”理论。一钉耙挖下去,最先挖到宝藏的是最长的那一根钉。于是,“优等生”又被众星托月,最倒霉的又落在劣势群体身上。实践告诉我们,所谓“木桶”理论和“钉耙”理论,各有各的优势,同时也各有各的先天性不足。“木桶”理论一味迁就落后者,完全忽视了传统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也忽视了教育工作者的杠杆作用。而“钉耙”理论的实质就是所谓的“英才教育”的翻版。现在看来,“箩筐”理论既兼顾了这二者的优势,又摒弃了这二者的先天性不足。善教者,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取东西的方法是其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