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90个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烟台十一中宋伟华
【教学目标】
1、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思路。2、揣摩语言,理解深层含义,体味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语句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鲁迅的哪几篇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这两篇文章都描写了童年的快乐生活,充满着童真童趣,在我们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风筝》感受到其与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阿长与<山海经>》让我们感受到先生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敬,这几篇文章让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赤子之心”的鲁迅。
你对鲁迅还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
鲁迅的散文和小说充满对旧时的怀恋,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民思想大革命的想望。
鲁迅的杂文如“匕首和投枪”,“论时事不留面子”,爱憎分明,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师:是的,鲁迅更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色布幔,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让我们在走近“以天下为己任”的鲁迅。
二、知背景
师:(多媒体出示“九一•八”事变影片)。我们都从历史书上了解“九一•八”事变,再看到这些资料,谁能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看了资料和图片,我的感觉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的阴谋。这一阴谋中国人民是不会答应的。
生:看了资料和图片,我眼前浮现出,“九一•八”事变激怒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的壮观场面。
生:我虽然没有经历那段“非常困难时期”,但是看了“九一•八”事变资料和图片,使我感觉到中国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那场战争中,体现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师: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国内舆论出现了这样一种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什么人提出了这一看法?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看法?
学生交流:
补充:“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课下注释②:“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课下注释③:1934年4月28日至5月18日,国民党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保佑”“解救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