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存在教与考、学与考无法统一的怪现象,往往学生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能力与其考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遇到教师无论怎样努力教,学生无论怎样努力,考试的分数并不高。这就无怪乎出现“考倒鲁迅,考倒巴金”的说法,也无怪乎人们大声疾呼:“误尽苍生是语文!”
阅读能力就是体现在阅读实践中对读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的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程。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太多的标准,有太多的“清规戒律”,这些“律条”规定了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谁违反了谁倒霉。所以才有“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能是水”的标准。这样一来,教的人要看考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这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不接受指挥棒号令的人只有死路一条,想不到一块儿也能说你倒霉透!谁叫你心里不长个蛔蛔呢?
基于此,很有必要提提中学生的认知结构。那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呢?
首先,关于认知结构。1932年心理学家马特列提出了“图式”(scheme)一词,这就是认知结构的前身。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这个“图式”也就是阅读的某种模式。他认为在人脑中有一种固定的图式,阅读时,用头脑中的图式去同化课文中的信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结构生成过程也有描述,他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成与解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发展阶段是相一致的。
其次,关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中学生的思想、智慧、知识和技能等诸种要素的综合体现,依据阅读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变化特征,在解读课文的全过程中,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感知(字词句篇)——理解(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评价(个人看法)——创造(新的发现和独有的见解)。中学生往往在对客观世界(这里主要对阅读材料而言)的认识过程中,首先对事物有所了解,然后才能深入探讨其因果联系,以及构成这种因果的方式方法,并达到个人的感受和启发。通过这一过程,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并学生认知和了解世界的方法,甚至技能技巧。
那么,中学生的阅读认知结构又如何呢?
1.中学生的阅读认知结构要有整体解读意识。
整体解读意识就是在阅读时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以宏观角度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整体解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健全的认知结构;整体解读意识可以使学生在纷繁材料中能分清主次,从众多的现象中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整体解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起始阶段抓整体,分析局部不忘整体,局部分析要为理解整体服务。
2.中学生的阅读认知结构要有创新解读意识。
国家主席江泽民强调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