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阅读导航
本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怀”。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萝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在与“海燕”对话、跟“白杨树”问答中,你对生活会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在阅读中,要体味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描写事物,如何把自己的感情在写物中自然地表达出来的,要加强语言的品味和积累。文言文的学习,重点是提高理解文意的能力。要结合课文以及其他具体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自觉地加以运用。还要结合阅读教学,或专门组织一次口语交际训练,指导学生和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1课 海燕
◆新理念·新视角
【新书点滴】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对于象征意义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上和主要方面领会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同时要在诵读中把握散文诗的语文魅力。
【新课资源】
1.作者介绍:高尔基,原名阿力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代表作有《母亲》(长小),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课文是他1903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短小)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
2.背景提示:《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的记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新学习·新发现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通过学习,我们将完成下列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2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并作掌握象征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3 让学生进一步继承发扬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4 体会对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活动一、整体感知:《海燕》这篇著名的散文诗,根据大海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景象的发展变化,组成了哪几幅画面?
学法指导:以海燕的作为线索,看海燕在大海上的飞翔背景的变化。
解析与点拨:共有三幅画面 :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描写了暴风雨将临的景象。在这一背景上,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精神和胜利的信心,十分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从“乌云越来越暗”到“遮不住的”,描写了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那勇敢搏击风浪,积极投入战斗,以必胜信心迎接着暴风雨到来的勇往直前的勇猛形象;从“狂风吼叫”到结尾,描写了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迎着暴风雨热情呼唤着暴风雨,渴望“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雄姿。
活动二、精彩品读: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仔细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法指导:指导学友放声有感情地诵读,可以从外在形式和修辞的角度入手,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与概括
点拨与解析: 《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三、探究发现: 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理解什么是象征,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具体的事物。
点拨与解析: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这里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讨论这些事物的象征内容,最好也能结合朗读进行,读读议议,做些比较,利于学生对象征内容的认识。
◆新收获·新评价
★ 随堂热身 (5—8分钟独立完成) ★
1.第一部分怎样描写海面景象及海燕形象,并领会其象征意义。
2.阅读课文,概括说出每个时刻的海面景象和海燕情况
3.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