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课文唯一篇古代寓言。而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等以及了解一些科普说明文。上这篇课文让我悟出以下几点:
(一)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作为一篇有关动物的文章,首先让学生自己了解这种动物,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前,广泛让学生收集有关驴的资料和有关成语寓言故事等,学生积极参与,从各种渠道了资料。其实在本学期早已开展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查资料,教师也查资料,上课时来个资料共享。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查的资料不单是一方面,甚至也启发教育了我。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实质上是要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
从文言文体上来看,还要让学生根据小字注解把全文翻译过来,才能更好地把握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完成,并掌握全文大意。在上教研课时,一开始就是看学生查资料的情况,我导入时说:“你知道哪些是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赢得个开门红!接着我又问:“你知道‘黔驴技穷’这一成语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吗?作者是谁?”这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挑战性,,让许多同学能成功,这是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乐有所获,老师便要善于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之学生自述查找的作者“柳宗元”的资料。加上课件出一只很可爱的驴动画的图片,学生积极性高涨。
(二) 课与课要紧密连接,有效巩固。
学生介绍完“柳宗元”,老师指导把握一些重点,更利于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紧接着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的知识。让课与课紧密连接。其实学生复述的过程中还有自己的创造,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课堂上,没有及时点拨,因为复述比较呆板,其实可提示学生想想其中的情节,人物对话,动作等,这是目前学生最懒动脑的事。然而这样的训练会利于大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人没有想象那么就会少很多发明。
(三) 课堂上要“煽风点火”造高潮”。
这则寓言故事的重点在于掌握寓言的寓意,首先分析课文的两个形象。在分析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出现认为“驴”的形象并不值得批判,而且值得同情的观点等等。让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看法,课堂上就形成了辩论赛,双方我都没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