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题复习对策
从2002年开始,高考古代诗歌的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对大部分考生而言,难度似乎有所加大。因为主观题不是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而是要对诗歌进行多角度的理性的分析。那么,在备考过程中,诗歌鉴赏主要从那些角度进行把握呢?在此,笔者结合这两年的高考试题全面谈一谈。
一、 对“形象”的理解
古诗中的形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二)是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大部分古诗中,人物形象往往是指诗人。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可以从诗的尾联中看出这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再如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总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或者说其中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情感。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出现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春花秋叶、孤城落日等。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形象往往是诗人形象的化身,它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感情。梅花既是高洁孤傲、洁身自好的象征,也是矢志不渝,敢于战斗的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红豆又名相思子,是相爱相思的形象,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长城,是能征战的守边者的形象,如陆游的《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鸿鹄是有远大志向者的形象。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 对“表达技巧”的理解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它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各种具体技巧和方法。
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用了比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里用了夸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了对比。
衬托。衬托有正衬和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再如元稹《行宫》廖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首句指明地点,一座空虚冷落的行宫,次句暗示环境时间,正当春天季节,第三句道出人物,四句写动作,引发人的联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花容月,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成日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岂堪回,然而,她们别无话题,只能回顾玄宗遗事。诗中廖落古行宫与白头宫女是正衬,盛开红花与廖落的行宫、白头宫女相映衬、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但在此是起重要的反衬作用。而红花廖落行宫,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意,春天的红花,易引发红颜易老的感慨,红花美景与凄清心境反衬,更能表现宫女哀怨的情绪。
象征,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容。如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再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里用了象征(即托物言志),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有些类似。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居高饮露,表面上写蝉的形状、食性,实含象征。“”表示贵宦身份,在一般人眼中,显贵的地位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