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关于在教学中建构教师的人格魅力
杨 敏
早在汉朝的《韩诗外传》里韩婴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老师应该是智慧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思想言行都可以做学生榜样的人。乌申斯基也曾提到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位老师也多次提到:书是没有什么好教的,关键是育人。作为语文老师,对这一点的感触特别深。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教师更是应该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教师必优化自身形象,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
在每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媒体是学习的源泉,有很大的社会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时期,这些社会媒体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施加不同的影响,特别教学师的人格修养,甚至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社会责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