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6260字。成都十八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
  语  文
  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命题人:杜继红
  第I卷(3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l.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峥嵘 (zhēng  róng)   刽子手 (kuài)
  发酵(jiào)         卓有成效 (zhuó)
  B.粗犷 (guǎng)         纤夫 (qiān  )
  百舸争流 (gě)        慰籍 (  jiè )
  C.鞭笞 (chī)           罗绮( qǐ)
  不可估量 (liáng)     义愤填膺(yīng)
  D.廖廓(liǎo kuò)      絮语( sù)
  豁然开朗(huò)     挥斥方遒(qi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翻云覆雨、毫无操守,而俨然以君子自居的丑角,我们决不宽容。
  B.李老虽然已年近八十,但身体健康,走起路来快如行云流水。
  C.他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讲起课来夸夸其谈,难怪同学们喜欢他的课。
  D.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决定从3月16日起在全国所有的肯德基餐厅中停止出售新奥尔良烤鸡翅和烤鸡腿两种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
  B.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地球同步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C.重庆农妇熊德明因向总理说了一句实话,引出了一段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的佳话,也把自己无意中推上了本年度备受争议的一个角色位置。
  D.“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诗歌追求“三美”。其诗字句清新,韵律
  谐和,比喻新奇。
  B.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诗体,可称为曲子、曲子词等。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8-90字)、长调(91字以上)。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的政治见解和提出的斗争策略,以及他们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
  D.《我愿意是急流》作者裴多菲,俄罗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诗中的“我”
  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指革命战士们。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他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现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选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 ,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 宏阔显赫的故宫, 圣洁高傲的天坛, 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 端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