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50字。
备战高考晨读材料(第4周)
◆诗赏传真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
“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
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暮”字说明这是傍晚。“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然而,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文言加油站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
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可译为“您”。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二、指示代词
1.近指: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2.远指:彼、夫、其,,译成“那”、“那个”。3.旁指:他。译成“别的”、“其他的”
4.虚指:或、某5.无定指:莫、无。译成“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三、疑问代词
1.代人:谁、孰2.代事物:何、胡、奚、曷
3.代处所:安、恶wu 、焉
◆背诵回放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
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屈心而抑志兮,。,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