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改革语文考试,国家教委在一九九八年四月十日向全国各地发出了《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语文学科的考试要严格控制客观题的题量,试题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纵观江苏省苏州市、湖北省荆门市、福建省莆田市、山东省烟台市、吉林省辽源市、上海市闵行区、北京市顺义县的七间全国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学校一九九八年中考试题,联系一九九九年广东省中考试题,都不难看出,近两年来语文考试已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把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增加了课外文字材料的阅读量,注重考查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深化知识积累的考察,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例一:14、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同时另写两句其他诗词中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注明作者与诗句,可另加2分。(摘自湖北省荆门市1998年初中毕业暨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例二:写作部分:阅读《人生最好的教育》两篇短文中的第一篇,谈两点你所受到的启示,如能多谈出一点具有创新意识,可另加2分。(摘自湖北省荆门市1998年初中毕业暨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例三:[附加题」读了季羡林的文章《夹竹桃》的第④自然段后,试以“风雨中河边悬崖上的一棵树”作3种以上的联想和想象,再仿照这节文字的句式作描述。(6 分)(摘自广东省1999年初中阶段毕业水平、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从以上的试题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语文教学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点知识,而是应该在教给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即教给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而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首先必须重视知识迁移的规律在语文学习中的正确运用。
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辨,那么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和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或推动,这叫学习的正迁移。反之如果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等掌握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辨,那么己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则会对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概念产生妨碍和不利影响,这叫负迁移。
在学习语文中.如果能利用这种学习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迁移的正面作用,则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还会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但是,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本身并不保证它们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正向迁移。因此在我们学习中讲究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运用学习迁移规律,才会使学习迁移朝着正确方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