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甘肃省教材编审室主办的《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2001年第一辑,共3070字)
初中文言文学法指导新探
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 733200 曹生平
2000年秋季开始,初中文言文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增加了30%,(这是几次教材改革中增加最多的一次),加之文言文教学历来“高耗低效”,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施教的一个难点,学生学和老师教都感到吃力不讨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文言文本身年代久远,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外,还跟我们教师传统的教法有很大的关系。“导课-串讲-翻译-总结”的固定模式、“教师一张嘴,学生一支笔”的“串讲”过程,学生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课堂效果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起来”,“自主吸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诵读理解,整体语感。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是语言的区别,所以要顺利地解决课文,读通课文是关键。一般而言,阅读一篇文言文要进行初读、细读、品读、诵读:
粗读。是相对于“细读”而言,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 “只观其大意”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字典(要求学生每人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扫除文字障碍,在教师示范引导下,正音读、识文字、明句读、察语气,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