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古诗(词)鉴赏试题作为高考的一种考试题型出现于1994年,现已逐步成为一种独立固定的题型。这一题型,考生复习时常常觉得无处着手,高考时得分不高。现在我在此介绍几种解题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理解词句,抓住关键
  诗词鉴赏中有很多题目是对词句的解说及内容的分析,这时,我们就要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来突破,即抓住诗词中的有效信息。这些有效信息往往隐含在诗题、题干、出处介绍及诗歌本身之中。
例一, 对祖永的《终南山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霭。”一诗分析,其中有一项为:三、四句通过视觉和感觉,写出了大雪纷飞的寒意。而我们只要主要抓住诗题中的“余(余留)”字与诗中的“霁(雨后或雪后转晴)”字就可分析出三、四两句并非在写“大雪纷飞的寒意”。
二、 剖析典故,突破难点
 古人作诗爱用典故,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诗的内涵,增加诗的容量,然而也给阅读增加了难度。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如果对这些典故不一一剖析,这首诗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当然对典故的剖析与平时的积累和基础是分不开的。
  例二、对张孝祥《水调歌头》“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负我,六月下沧浪。蝉脱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谴儿辈觉,此乐未渠央。”的理解,有一项是:“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是根据曹植《洛神赋》的诗意,赞美湘妃的华美和清高脱俗,也显露了词人的情操。其实它引用的内容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见《史记•屈原列传》),词人在于赞美屈原高洁的品质,并借以自喻。
三、了解思想,体验情感
 诗歌的描写不仅具有客观性,更主要的是诗人的主观性。诗人或即景述怀,或寓情于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情与景中情是主要的,景则是手段。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同是梅花,毛泽东同志眼中的与陆游眼中的就相差甚远,一个抗寒拒霜,一个孤寂零落。这就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经历不同所决定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