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本文融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一体的手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细腻逼真的语言写景抒情的。
2、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并体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真挚感情以及作者在对灯光的描写中所寓含的深刻哲理。
重点与难点:
1、 理解文章的抒情思路。
2、 掌握象征主义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跟大家来做一个心理测试:假如,我是说假如,在一个岑寂冷清、大雪纷飞的夜晚,你们走在一段漫长的乡间小路上,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解释:希望看见人,说明你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希望看见狗,说明你缺乏安全感;希望看见灯,说明你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正如寒夜中希望看到“灯”的同学一样,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灯》,看看他对“灯”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板书:“灯,巴金”)
二、 作者和作品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他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曾在1982年获得过“但丁”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和《憩园》等。
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巴金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创作的散文作品,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对我国进行血腥侵略,“三光”政策就是他们的产物,而国民党政府奉行的却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金作为一个肩负民族尊严和历史重任的革命青年,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分,创作了这篇传世佳作,文章虽然短小精悍,却鼓舞了当时的国人,为光明和正义,与黑暗和邪恶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学习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象征主义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快速阅读,粗解课文。
我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文中涉及几类“灯光”,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文章的线索就是标题提示的“灯”。我们可以将作者所写的“灯”归结为三类,即能给人温暖和明亮的灯、给人指路的灯和带给人希望的灯。请同学对照课文,找出与这种三种“灯”相对应的例子。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至3段),写从噩梦中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