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40字。
  《狼》读讲练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见课文注译)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
  朝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市)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19岁时初应童于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4年后便死去。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同情他们的疾苦,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也有较瀑的认识和体会。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畜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畜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筒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这则故事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