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作者梁小斌,1956年生,山东荣城县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不少作品被收入多种诗歌选本。因其诗大多隐约含蓄,遂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和顾城的创作相近,梁小斌也总是以一颗童心看取世界,以为“单纯是诗的灵魂,不管多么了不起的发现,我都希望通过孩子的语言来说出”。他对诗的这种阐释,不仅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同时,也可作为对他的诗作的一个明晰的注脚。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处处显现着诗人的一颗童心,但这童心却是沉重和痛苦的。“我们的诗对于‘四人帮’的控诉,完全表现于一种家破人亡的感情,仿佛原来的很清晰的世界,不知为什么被搅得浑浊不清。”这首诗,就集中表现了诗人这种心灵的失落感。但诗人不是一般化地表现仅限于家破人亡的失落,而是将它投射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之中,写出一个民族的历史的失落。一个重大的主题,就如此被诗人用一颗童心轻轻派生于一个细小事件——“丢失了钥匙”之中。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正在于此。
  诗人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孩子脖子上的钥匙。这是家与温暖,是正常、有序生活的体现。诗人把这一生活用具意象化、精神化,使它的物质功能延伸、扩展到精神世界,这钥匙便成了打开心灵、精神乃至历史之门的象征。有了它,可通向孩子纯洁的心灵之门;有了它,可步入睛朗、宽阔的历史之门,而现在,这一切都失去了。诗人把“钥匙”这一象征意象与“中国”并列,把“丢失钥匙”与“十多年前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相连,使得诗的内涵一下扩展到一个广阔深远的历史背景之中,使人自然联想到“文革”十年的历史灾难,诗的深厚的历史内涵于此产生。有了这份象征内涵,我们不难想象,这首诗正是诗人对使人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的控诉,是对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寻找,是对人的心灵回归的呼唤。诗人使象征与写实相契合,通过对一把钥匙的寻找,从深层意义上暗示心灵道路的回归,对历史真实的寻找与思索,对健康的精神、彩色的理想、甜蜜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看到的不是一篇色彩斑烂的童话,而是一部失却童话的断代史。



冯至的十四行——《什么能从我 们身上脱落》解读
吕 进  
  作为一位站立于广阔的中外文 化背景下的中国诗人,冯至是德国诗人歌德、里尔克、诺瓦利斯或者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中 国版,还是诗圣杜甫的现代版?应该说都不是。冯至就是冯至。他从歌德、西方现代派和存 在主义哲学那儿汲取了诗的某些思维方式和表现策略,加以本土化转换;又从老杜那儿继承 了中国诗歌的忧患意识,加以现代化转换;唱出了属于自己的歌。在中国新诗人中,他是人 生终极价值的沉思者。就本质而言,诗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言说。由于在新诗诞生后的几十年 间,诗外世界几乎一直充满民族苦难和战争硝烟,诗只能、也应该充当号角和旗帜。这样, 言说终极关怀的诗反而不为人们注意了。今天当我们发现它们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新诗八 十年间另一块被忽略了的新大陆,发现了新诗未来发展的另一种思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我们解读的这首诗,是冯至四十年代的名作。1940年,在沉默了十年之后,诗人开笔写 他的《十四行集》。像蝉蛾的蜕变一样,人们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