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味情景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
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读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
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读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读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过渡:首先,让我们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1、 今天早上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在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2、 在哪个地方?(第一段) 请勾画出来
3、 你们找得很好,但不是最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注意体会刚才这句话的重音。(学生易把重音放在“清、静、悲凉”。 举例:大家都很漂亮,她特别漂亮!说明重音应在“特别”上。同学们再读,夸张一点。)
4、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
5、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
6、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不妨勾画关键词。
慢润谈 快、干爽、浓
半开半醉 盛开、大醉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饱、透、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