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目标:<br>
1.抓住本诗中的意象理解本诗的主题:“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br>
2.体会诗歌中所采用的手法——比喻(象征)、拟人等对主题的表现作用。<br>
3.学会评价鉴赏诗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br>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与主题<br>
教学难点:诗歌的手法与作用<br>
教学过程:<br>
一.导入:(由《国歌》或《我的祖国》的演唱引入新课;第二方案是介绍朦胧诗引入新课)<br>
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他们的一些诗作选择奇特的形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并在诗歌界引起争论。朦胧诗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舒婷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朦胧诗作者。<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