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310字。
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及其创作特点。了解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
2.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鉴赏、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学生活动设计
1.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学习《错误》
●教学步骤
一、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于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
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锋发韵流,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挟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八十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梁小斌、李小雨、韩东,……数不尽的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补充到这个行列中来了,并推动着一波又一波新的诗潮,各种探索性、试验性的诗不断出现,“朦胧诗”、“先锋派”、“超现实主义诗歌”,与世界诗潮呼应、交流、碰撞。新时期既已带来诗的新春,总会百花盛开的。
二、学习《错误》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1.导入。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2.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
3.范读课文
4.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5.咀嚼鉴赏
(1)第一节
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2)第二节
学生齐读。
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