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950字。《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今日褒禅山概况
  从慧空禅院遗址东行二三里,就到达前洞。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常年不绝……洞口石壁上雕琢诗文甚多,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多数辨别不清……由于褒禅山地处偏僻山区,现代人身临其境者极少,故对王文中个别词句感到费解,不足为怪。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一句中的“其”字,是指山,还是指洞泉水是从洞的一旁流出,还是从洞口的两边流出的呢记游的人在何处题字呢注家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这句中的“其”是指前洞,洞下有一块平坦的土地,山泉从洞的一侧涌出,记游者把姓名或诗文题在洞口石壁上。由前洞出来,上山,翻过一座小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去,黑洞洞的。确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洞穴蜿蜒曲折,到现在还没有人探得它究竟延伸到何处。
  【学习过程】
  一、基础测评
  1.解释加点的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不出,火且尽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孰能讥之乎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