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11)月考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103 KB
评级:
时间:
2009/12/25 19:31:25
下载:
本月:1 总计:39
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15350字。
诗
2009年9月
1.(广西桂林十八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 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 , 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 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
答案 (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屡屡”,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2.(2010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学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3.(湖北石首博雅高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三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蜀先主,指刘备。五铢钱,一种钱币。
⑴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⑵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颈联。
答案 ⑴“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⑵全诗借古喻今,以警后人,阐明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颈联是转折,得相开国创下基业,而得儿不肖,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而愚昧误国,正反对比明显。
4.(山西灵丘一中2010届高三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5.(贵州省兴义市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1分)
(2)“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分)。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6.(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分类汇总详解:古诗词鉴赏 人教课标..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ppt 通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一)古诗词鉴赏技巧ppt 人教版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 其他版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复习——诗歌形象鉴赏ppt 人教课标版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ppt 通用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ppt24 通用
育星教育网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课件(16)古诗词鉴赏解..
育星教育网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课件(15)古诗词鉴赏综..
2010高考古诗词鉴赏总说ppt 通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