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50字。
2010年中考语文“A计划”语言积累运用突围方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课标定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能够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还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考点归类】
“语言表达简明”考查,主要题型是“删除多余、保留必要”和“分析歧义句”等两种。其中分析歧义题主要着眼于语序不当、词语误用、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
“语言表达连贯”考查,主要题型是“句子的衔接”和“语序的调整”。“语言表达得体”考查,用词的准确与否、句式恰当与否。
“语言得体”考查,指言语得当,恰如其分,能适应语言环境。
【知识导航】
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明”是指“简要”“明晰”,即能够使对方明白无误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不重复啰唆,不产生歧义。此点可以具体穿插在病句中考查,也可以与压缩语段、语法的综合修改、修辞调查等结合起来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列出一段简明的话,让考生判断语病(重复啰唆、有歧义等)并修改。
2.“连贯”是指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自然,保持语言连贯。这方面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此考点因综合性强,故近年来是考查的热点。命题形式有排序、选择合适的句子、给句子选择合适的位置、给句子添加合适的衔接过渡词句等。
3.“得体”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此考点也是考查的热点,考题常结合具体生动的语境来考查,命题形式有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做得体的回答、选择得体答语等。
考生在应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时,要抓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具体要求,运用一定的技巧,针对不同的语境来答题。
一、注意“三点”能简明。
1.要删除多余的词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如:条形码是标志要出售的商品的身份证。句中的“标志”和“要出售”与“商品”和“身份证”重复,故删除。
2.用代词或指代性短语替换冗长的语句。如:小刚去问小明的弟弟,可是小明的弟弟也不知道。后一个分句中“小明的弟弟”可用“他”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