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也是折磨教师和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很多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可操作较差,仍然以“感悟”为主,不能使学生产生“拔云现日”的清晰感和“对号入座”的踏实感。
针对这种现状,我对现代文阅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对第二卷中大现代文阅读,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现提出来供同行及专家指正。
文学作品当然要注重整体感知,只有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态度,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而读“懂”文章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学生们在现代文阅读中失分较多的症结正在于“粗读文章”,“精细作题”。对文章理解不透,答起题来无从下手,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代替作者的观点态度,出错也就在所难免了。
准确答题的关键在于“七分阅读”“三分答题”,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从文中找答案上。文章是根本,题是末节,题从文中来,只有把握文章才能把握问题。
现代文中有些方面确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处。下面分条解析。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呢?
1、新巧,吸引读者。例如: 《母亲与莫扎特》(肖复兴)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2、设疑,引起思考。例如: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毛泽东)
《友谊,还是侵略?》(毛泽东)
《娜拉出走以后》(鲁迅)
《人是什么》(赵鑫珊)
《我为何而生》(罗素)
3、直接表明观点态度。例如: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舒婷)
4、 点明文章的结构。例如: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茅盾)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
5、表明文章的线索。例如:《药》(鲁迅)
《项链》(莫泊桑)
《灯》(巴金)
6、指出文章写作对象。例如:《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咬文嚼字》(朱光潜)
《话说知音》(林非)
7、运用修辞。例如:《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