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80字。
《燕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诵读(散读)
三、思考讨论:
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