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字。
《中庸之道》教案
永临中学 邵燕丽
教学目标: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鲜”“与”“”狷“同”“和”“贼”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掌握文中讲到的交友、修身的原则——“义”,以及治国的原则——“礼”
教学难点:
理解“中”字的含义,即恰当的、正确的原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群无业游民寻衅闹事,殴打居民。一名受害者已经奄奄一息,很多人看着,却没有人制止,甚至没有人报警。随后赶来的一名警察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就眼睁睁地看着,如果受害人出事了你们心安吗?如果受害人是你们的亲人呢?只顾自己的利益,真是够‘中庸’的。”
提问:你们觉得这位警察用“中庸”来批评无动于衷的围观者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要正确地判断这位警察的批评是否得当,首先要明确中庸的内涵。有人认为中庸就是为人处事圆滑、没有原则,也有人认为中庸是指做事不偏不倚,取用其中,那么中庸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这就要问问中庸之说的“创始人”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答——《中庸之道》。
二、文本研析
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
(一)过犹不及
1、请一位学生朗读11.16则
过:过分,过度,过头。
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愈:好。
犹:如同。
2、提问:“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能否再举例说明?
【提示】为人处事方面做过头和不做都是不好的,比如烧菜时不放盐,没味道,不好吃,盐放太多了,太咸,也不好吃;在学习上过于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