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思维是人脑借于言语表现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教育卷》P94)它是人类完成各种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这一品质的形成,必要通过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够完善并发展起来,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智能素质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可说是鉴于语文与思维能力的特殊关系而决定的,因思维的反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形式的语言活动进行的,因此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所以以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重要任务了,语文教学中可处处训练思维,不过在此仅谈阅读教学中对思维的训练。
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所以可引导学生或从课题入手、或从层次结构入手,或从中心事件入手,把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与学生的思维之路联系起来,可让学生按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循作者的思路去思维,如此不仅可有助于真正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板书课题时就可突出“新装”一词,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再读课文,揣摩故事发生的前提是什么,关键是什么,进而梳理出故事情节脉络: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小孩揭新装,再次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就可清析故事能得以顺利进行的理由,皇帝爱新装,每天每点钟都要换一一套衣服是故事的前提,骗子声称他们织的布料“任何不称职的或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是得以成立的关键,皇帝大臣随员有极强的而愚蠢的虚荣心,甚至本能地怀疑起自己而不敢实说亲眼所见的现实,这是故事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即可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及写作意图,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再如《人民解放军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教师可设置一比较性的问题来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加以训练:作者为什么先写中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经阅读文本内容,比较讨论可知,作者一则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则根据所遇敌情况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像在阅读教学中如此通过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把握作者思路,就能使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得到较好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