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4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初三语文     主备人:宋宝丽      课型:阅读理解课      学案序号:4——7
  【学习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四课时 
  【课前预习】
  一、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三、相关人物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