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改革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新教材实验旨在改革,改革,就要兴利除弊,汰劣留良,每个教师应当立足于改;改革,就要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每个教师应当立足于创。新教材已为大家提供了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和条件,那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课改呢?我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关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即科学地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教师、学生、教材、教时、教学情境和谐统一,教学效果最优的目的。
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是教师与学生。为此,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使教和学两个过程在相互联系中都发挥作用,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是:
(一)教师是施教主体
首先,教师闻道在先,学生闻道在后。尽管是高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仍然具有模仿--变化--创造的学习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仍然十分突出,学生学习语文的表现常常映照着教师的影子。其次,教师受过专门的语文教育,了解语文教育规律,他们能够有目的的"传道、授业、解惑"。再次,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是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教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全是由教师来体现的,教师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虽是客体,但他们不是教育和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在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和改造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人,他们具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不须教师教。从这一含义来说,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依相托,互为对象,互为主客体,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同时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把教的最优化与学的最优化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物质因素,是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必修、选修课本及语文读本等教材。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没有教材,教与学便没有依据,教学过程则成为不可能。教学内容受教学目标的制约,而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又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应当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语文学科特点
以往由于对语文学科性质把握不准,语文课堂内容芜杂繁乱,无法突出重点。高中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前者揭示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后者指出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由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特点应当作如下认识。1.交际工具是应用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改变过去的语言教育而代之以言语教育,变知识传授为以能力训练为主。2.既是交际工具,学生从小就在母语交际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自己感悟、自己学习的积极性。3.语文的学习应当以语文形式的学习为己任,课文本身的思想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它只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劳力多而收获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