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890字。
现代文阅读之如何读懂文章学案
第一部分:聚焦高考
(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命题特点
1. 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
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题材、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1998年宗璞的《报秋》、2000年鲍昌的《长城》、2001年莫利的《门》、2002年林非的《话说知音》、2003年柯灵的《乡土情结》、2004年茅盾《大地山河》、2005年苏叔阳《春天的梦》江苏卷2004年的《杜甫草堂》、20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2006年的《一幅烟烟雨牛鹭图》等。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体现。
2、在命题内容方面:文学作品的阅读着眼点在于整体理解和文学欣赏,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更为突出,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
3、选材方面: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大力弘扬祖国文化。从语段到试题,不仅多方面地涉及了祖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呼唤。
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二)2010年高考阅读材料选材走向
从统计可知,高考每年必考的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依然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其中又以“生活感悟类”散文为主题。这里所说的“生活”即是日常的生活细节,“感悟”即为对生活中包含哲理的体会。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文章比较接近考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而“文化类散文”又以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气息见长,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基于此,我们对2010年高考文学作品的考查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100字左右。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已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这一类题型的分值在这一两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明显增加。例如,06年湖南卷体现鉴赏要求的第21题的分值,竟然达到了15分。
(3)试题将更加主观化。不少省市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向上海题型过渡。即由原来的“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转向“简答题”的形式。原来文学作品阅读多项选择的位置,现在大多数省市换成了主观题,有的甚至换成了小作文式题目。像06年湖南卷的现代文阅读分值达到27分,这是高考命题的趋势和走向,请同学们注意。
(4) 小说的阅读有加大分量的趋势。依据上表可知,个别省市的试题中有小说出现,这点也不可掉以轻心。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出和显现,我们在复习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第二部分:误区指津,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比较低,是个难点,许多考生望而生畏。但高三学子又必须积极应对,认真备考。针对这种现状,现就广大考生走入的某些阅读误区,以及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作一初步探讨。
阅读误区:
一、轻视文段阅读
做阅读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文意。但是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并没有真正读懂,便草草急着去做题。其实读懂文段,是答好题的前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结果的记录,也反映了思维的过程和规律。从内容上看,文章总是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分为几层意思,一层一层表述。一个文段也是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有许多考题就是针对文段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