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的悠美与悲悯
——沈从文小说中宿命意识浅析
程卫东
【内容提要】通过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探寻其中独特的宿命色彩。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必然,同时,又是一种偶然。在这偶然与必然之中,揭示出人生里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不无宿命论色彩的悲剧性思考。然而,作者并没有在宿命中沉沦,而用一篇篇作品建造起自己心仪的“希腊小庙”,把“人性”供奉起来,试图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关 键 词】 沈从文小说 宿命意识 人生形式
宿命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经典词汇,宿命论者将历史的发展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所推动而导致的,从先秦儒家的“畏天命”道家的“委天知命”到古希腊罗马斯多噶派的“顺应自然”“服从命运”的主张和俄狄浦斯王终陷命运罗网的悲剧,都是宿命论的观点。宿命与悲剧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对于无法解释的事物做出的最直接的解释,即“人不能理解的一切都是命运注定的”。命运多舛的沈从文,付诸于笔端的悲悯,为其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宿命色彩。沈从文的一生,是曲折而又艰辛的,他在青少年时代过早的品尝了人生的苦难。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一个败落的军事官僚家庭,当时中国正面临着近代的社会动乱和重大的历史转折。沈从文十四岁时,由于家庭的变故,被迫走入军旅,过着一种半流浪的士兵生活。在“清乡剿匪”中成百上千次地看杀人,所属军队在鄂西境内一夜间全数覆灭及自己的死里逃生,杀人不眨眼的大王转眼间消失在世上,而下令杀他的司令三年后又被其部属用机关枪击毙,在那场“女难”中,不仅结束了他的初恋,同时也结束了他在芷江稳定而有“出息”的生活。自己在一场病中差点死去与好友陆 的猝死,这两个极偶然的事件让沈从文对于生与死,命运与意志等诸多的人生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从而做出了改变其一生的选择。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充斥着偶然与必然,沈从文一生的转变,并非一个纯必然的过程,由于时代的特征与作者自身的“自我”意识,这种人生选择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随时都可能因人生的偶然而打破。也许,正是这种人生体悟,使得沈从文的作品中也充斥着偶然与必然,从而揭示出人生里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不无宿命论色彩的悲剧性思考。
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宿命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客观外在因素使然,即命运的不可抗拒。生死祸福,寿夭穷通,全在不可测之天。人生的命运难以自主地把握,人们也不曾认真想过如何自主地把握自身的命运。也许他们过多地看到了人生的莫测变幻,其变化的无常直觉人生命运的不可知。陷入到单纯的把握之中,只能将人生的无常归于天命:“一切都是命,万事不由人。”这种生存准则与模式是固定的,是不能被破坏和超越的,即使抗之,也是徒劳与不幸的。
在《媚金,豹子和那羊》中,透露了十足的宿命论色彩。小说中的“媚金”是一个极美的美人儿,“她是一个白脸苗中顶美的女人”,“豹子”是媚金刚定情的情人,而那“羊”,“一身白得象积雪”,一天晚上,“豹子”要去找一只羊,送给媚金,带着这只羊到宝石洞给媚金一个美丽的约会,可他找遍了全村,找了一整夜,“羊全看过了,很可怪的事是竟无一只合适的小羊”,于是他又决定到另一个村里去买羊,终于在半路上,在路旁深坑里发现了“那羊”。可等他抱着“那羊”兴冲冲地到宝石洞时,“东方的天已经快明了”,此时的媚金以为豹子辜负了她,而自杀了。这是一种悲哀,美丽的生命被毁灭了。我不理解豹子为何那样执着的找“那羊”?为何不听地保的劝告?为何豹子找了那么久都找不到“那羊”?这只能说明温顺的羊在冥冥之中有着那么一种神秘巨大的力量,它主宰着媚金和豹子的命运,他们无法反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