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教学个性飞扬
李玉山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在一个有价值的人心里面,种种功用全都倾向着一个更高的发展,他对于我们所向往的,所愿完成的事业也是没有止境的。学五止境,教无止境,生命不息,就应追求不止。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到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时,特别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任何一个挚爱语文教学,有强烈敬业之心的教师,都应把形成教学个性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航标,用心血填充自己奋斗的轨迹。
一、 何为“教学个性”?
词典上对“个性”的解释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据此我们可以把“教学个性”理解为一个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这个特点与风格发挥到极致并推而广之就会形成“流派”,如于漪的“情感派”、钱梦龙的“训练派”、宁鸿彬的“思维派”、魏书生的“管理派”,色彩纷呈的“流派”把语文教育的园圃装点得春意勃勃生机盎然。
当然,能成为“大家”创出自己的“流派”的毕竟只是那些人之精英水中之龙,但这并不等于允许我们可以“一无所求”,自甘作“匠”。人一旦失去了追求,也就失去了你生命的彩虹中最艳丽的色彩。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有机地“不露痕迹”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化为你自己的东西,你的教学个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你的身边。
前几年,社会上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一度“黑云压城”,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是“误尽苍生”,尽管有些夸张,有些尖刻,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人生”。在不少学校进行的“你最喜欢的学科”的调查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赧然排在末位。是语文教材的毛病,还是高考考题的问题,抑或是社会舆论的“误导”?但语文课堂教学的枯燥、缺乏灵性即语文教师的教学缺乏个性无疑是我们不能也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
二、教学个性“湮灭”原由探微
笔者曾问过很多人——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是好的语文教师?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总体上是不离一个“核心”:谁的学生考的分高,谁就是好老师;谁经常教毕业班,谁的学生中考、高考的平均分总是名列前茅,那他一定就是个特好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