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备课资料
整理、改编:仪征中学 林依然
作者简介
李乐薇:台湾现代作家,江苏人,早年肆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富于感情。
解读《我的空中楼阁》
老马
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他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自然的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仔细研读文章,就会发现,作者是以一种艺术的态度,其实也就是欣赏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对待自然的。从这一点出发,作者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应,我们需要理解作者与自然对应的心境,我们需要以类似的心境去解读这个文本。其次,作者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空间体验的形式,即从狭小中拓宽视界,以体验辽阔,体验无限,抒发人的主体自由感。“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在狭小的楼阁中,作者心灵所拥有的,是无限辽阔的自然。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苏轼的诗“挂起西窗浪接天”,曾公亮的诗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均属此种空间体验形式。
这就引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学生的心理中,是否有类似的认知结构,是否储存着一定的“图式”——解读自然景物的图式?这些的图式能够帮助他们从大自然中读出心灵和情感。我们应该唤起学生心理中的图式,参与到对该文本的解读中来,这样在学完本文后,学生将获得图式的充实。如果个别学生心灵中还没有这样的图式,那就必须赶快补这一课,一个高中生如果没有这种解读自然的能力,他的心灵将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只将此文本看作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这样,我们也可以解读出深一层的含义来。在拜金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里,可否把这样的文章看作是读书人抵抗投降和冲出重围的一个宣言。
你有你的金钱,我有我的书斋;你有你的豪华住宅,我有我的空中楼阁;你有腰缠万贯,我有潇洒超然。你走向市场和富裕,我走向心灵和自然。
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