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近生活
赵秦乙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我们从生活中感受了喜怒哀乐等情感,这些情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不断的丰富积累就形成我们的人生经验。人生经验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因而,人必须贴近生活 、融入生活才能更快地成长。对于学生来说,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他的生活,决不能把学习与生活 学习与生长看作是分离的。否则,教育脱离了生活也脱离了人生,也就不称其为教育了。中学生这一群体,有着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知快,他们对这世界充满了疑问和探究,这决非象牙塔式的教育所能满足的。教科书不能代表生活,把学生束缚于课本而不走近生活,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如何解决生活和课本的矛盾是今天教育的要务。
一. 语文教学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仍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备课、改作业,一天一个教案,每两周一百二十本作文再加上其他作业,使语文老师成为同行业中最累的人;另一方面,虽然教师付出了辛苦劳动,但学生却并不领情,他们对语文课的情感淡而又淡,认为缺几节课关系不大,上课不听也无大碍,再加上数理化作业需要完成,对于语文,能保证课堂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已实属不易,哪还有时间格外关注呢!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了课外读书作业,效果却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学生说,其他学科作业第二天要交,当然要先做,等做完了这些作业,已经是深夜,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呢,并且困的要命,也看不下去了。我想`,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为自己没完成作业找借口,也道出了语文的处境。
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是已经很高,早已达到大纲要求,无需再学了呢?显然不是。现在高中生的阅读量普遍偏低,一年看不了几本课外书,作文质量偏下,到了高三为了使作文有材料可写,就抓住《读者》一类的杂志恶补,写出的文章可想而知,再者,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者大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数,考试时,失分最严重的也是语言表述题,表达不准确不到位也是失分严重的一项。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那为什么学生却不愿意学语文呢?我们的教学到底在那里出了问题?
二. 语文教学问题的实质
㈠学生需要什麽
就人类来讲,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层次上求实的生活,有人喻为“散文式的生活”。一种是精神层次上求真求美的生活,友人喻之为“诗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的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为圆满的人生。教育就是在这两种生活之间不断地保持和谐与平衡,才能达到学生精神的全面发展。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期望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要满足他们日常“听、说、读、写”的要求,要能够用语言准确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 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工具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这个社会、探究生活的意义,追寻真善美的脚步,陶冶自己的情操,他们渴望那种重充满想象、充溢激情的生活。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能满足吗?
㈡语文教学给了学生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