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人文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广西宁明一中:陆江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这一特征,这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学科教学中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蕴,领悟课本知识;发挥人文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语文教学;利用人文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激情,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在这个环节上下一番功夫。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其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统一。这基础工具性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和普遍教育基础性所决定的;这思想教育性是由语文的人文性和学校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因此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人文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规律对学生所进行的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教育。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决定了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且受到“道”的熏陶。这“道”的熏陶,包含在语文的“写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写”的教学中。可见,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笔者集数十年的教学体验,认为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正确地以情传“道”,巧妙的运用思想性设置一个个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有益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本知识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①”“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专,发言为诗②。”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③。”无论什么语言单位或言语方式,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蕴藏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文训练中。由此可见,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语言”和“文章”都是不存在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创作作品的主旨所在,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得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生活画面和寄寓的思想,才能谈得上去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在感官上获得直觉感受,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才能和文章产生共振、共呜,才谈得上理解品味作品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再造作品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而达到爱作者所爱,憎作者之所憎,从而在思想情感的理解上,达到学习语文之目的。例在给学生讲《最后一次讲演》之所以是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鼓励性和战斗性,乃是因为闻一多耳闻目睹了国民党特务用卑劣无耻的手段杀害了李公朴,激起了他胸中的愤怒。他用诗人炽热的感情和学者深邃的见解,赞李公仆的献身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的罪行和险恶用心;揭露反动派疯狂制造恐怖的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号召进步青年继承先烈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而团结奋斗,表达讲演者为真理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让学生对本文内容加深了理解,领悟了文章感情,学生才正确地理解了作品的深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