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初探
广东顺德教育局:陈德祖
【关键词】高中 诗歌
【摘 要】
诗歌鉴赏的高度创造性决定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高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立足诗歌文本,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能力;其次要对接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最后要抒写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的文本拓展能力。
鉴赏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是“考能力”,而鉴赏是在识记、理解、分析、应用之上的又一能力。从1993年起,语文高考试题就以客观选择的命题形式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辨析,这种命题形式不要求学生自己去鉴赏,而是让学生判定别人鉴赏的优劣。这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实际的鉴赏水平,也不利于选拔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从2002年起,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转而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是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次革命,是符合文学鉴赏规律的举措。当然,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促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改变从前那种只侧重对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做法,转而采取新的教学策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立足文本,培养判读能力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有其内在规律。古典诗歌鉴赏的内在规律就是以文本(作品)为立足点,通过鉴赏主体对文本(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渗入和观照,从而使鉴赏主体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我们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培养对文本的判读能力。
1. 扫除文本障碍
(1)知常识
首先,应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让学生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的发展脉络;既要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及重要作家有比较深的认识。同时还应让学生特别注意,我们说某一作家具有某种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不意味这位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格调。例如,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他的悼亡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凄哀婉感人至深,应不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之下。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所展现出来的雄奇豪放,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其次,应让学生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平仄、对仗等知识。对此,前人多有定论,不妨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