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80字。 
贺新郎 
  整体感知
  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是催人断肠,从此之后两人将要“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
  问题探究
  一、如何理解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
  此问所关涉的,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人”和“天”承应上句的“吾”和“汝”,以求得到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
  二、怎样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
  《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儿女柔情的缠绵。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
  语言品味
  诗人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也不是偶然的,这个词牌起首五个字,独成一句,总括全词,干净利落,却引起下文许多情节。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眼角眉梢都似恨”,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而至下阕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生到此,不免肠断。然而作者夫妇毕竟是一对革命伴侣,因此又相约要割断愁思恨缕,“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旨在形容“割断”两字,以表示革命的彻底和决绝。“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则全然为豪放自如的“铜琶铁板”。“重比翼,和云翥”是一对年轻情侣对革命必有的希望。
  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的形象,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巧妙地进行整合。
  有关资料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二、《贺新郎》笺注和赏析(公木)
  1.“挥手”十句
  [挥手从兹去]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恨]离愁别绪。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零]落。俗谓花落为零落。
  [知误会前番书语]前番,前次。书语,信中的话语。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