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链接:
生活、体验 语文
——校级课题阶段性小结
徐州市 贾汪区建平求知中学  孙茂响
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花费了那么大精力备课讲课为什么收效甚微?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为什么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张志功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相信许多教师都深有同感。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与考试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一定程度上明晰了语文教学的方向。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观点的渐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者本身。学习者首先是活生生的存在,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人具有鲜明的个体色彩;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同时语言文字的社会历史发展使其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又使它成为人生命及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就得把生活和体验结合进来,关注人类生命和文化,弘扬学生个性,增加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文化品位,以实现认知、思维、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并为创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生活实践、个人体验和语文教学的链接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充足的理论根据。
我国自古就有生活教学的传统。孔子的教学模式是:游历——讲学——问答,是联系生活实际、政治、文化、经济现象的谈话式教学;《墨辩》提出知识有三种来源:亲知、闻知、说知,这表明亲身感知,从生活中来,才是知识的源头、兴趣的来源、知识的归宿;于漪先生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学科教学中有生活活水的流淌,就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开辟提高语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生活、体验与语文结合也有其心理学、美学基础。现代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发挥潜能,实现自我需要的过程,而环境则是限制和促进潜能发挥的条件,其作用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反映生命意义及社会生活的语言文字载体,学习者可以从中关照到他人或自己的美学价值,并生发出对美的需求,增加对人生、自然、生活的体验。
生活实践教育是新大纲的一个理念,是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1990年版和2000年版的语文大纲和教材说明都明确了生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修订版大纲第三部分: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新教材说明中这样说: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综上所述,生活是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语言文字反映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它使生活更富色彩,并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生活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生活使人产生各种体验;体验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各种知识、智慧、情感,它是人们按自己的意愿改造生活、建设生活的一种动力;语言文字记载、传承人类的文化,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内蕴,使语言文字更具模糊性、复杂性、意会性。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