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对学生作文现状的困惑与反思
广东省顺德教育局:陈德祖
  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生活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抒写性灵,发表见解。优秀的学生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有独特的自我感觉”、“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文采优美”(注:见《七所大学教授评析中学作文》,载《中国青年报》1999年4月6日第5版。)的。然而,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却相当突出,有一股被人戏称的“中学生味”,“写的东西大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无论写什么文体,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个性”。(注:见《七所大学教授评析中学作文》,载《中国青年报》1999年4月6日第5版。)概而言之,作文不理想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无物之文。所谓“无物之文”,是指有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以刻板的印象代替新鲜的生活,以现成的理论代替生动的实践,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很少能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假丑恶,成了一种扭曲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虚拟现实”。
  (2)无我之文。“无我之文”就是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了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
  (3)无文之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些学生的文章表面上看不可谓不美,文采也不可谓不盛。然而,那种“美”是模仿之华丽,那种“文”是技巧之文彩。文章中往往充斥着太多的寻章摘句的铺陈和矫揉造作的匠气,“清水出芙蓉”的要求自然是太高了,但发诸真情的心声,自然为文的朴素终究是必不可少的。
  反思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远离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远离生活,首先是因为没有生活,或者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应试教育的桎梏牢牢束缚着莘莘学子,三点一线的生活程序,没完没了的讲义作业,环环相扣的考试测验,使得每一个涉身其中的学生身不由己地成为一台台考试机器,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因而难以萌生人文精神的萌芽,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刘国政语)反之,就难免会苍白而呆板。远离生活,还因为没有感悟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讲,校园不可能是真空,生活不可能是一片空白。因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带来的人的价值观的嬗变,影响、制约着每一个学生。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说还是很多的。然而,学生们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以背书式的资料取代生活材料的积累,以政治或哲学术语取代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学生八股,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却唯独没有时代的印记,生活的颤音。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发现;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刺骨,凿壁透光,少年壮志。甚至在高考作文中,为了自己能战胜挫折,不惜离奇地让亲人惨遭飞来横祸,或者让师生同学昧着良心,自己竟出淤泥而不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剩下的只能是编造作文,戏弄作文。
  第二,压抑自我。“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无我”之文,首先是“无我之情”。作文指导时教师多了些灌输,少了些感染;多了些说教,少了些陶冶。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认同,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日趋压抑,心灵日渐冷漠。作文时,连学生自己都波澜不惊,又怎能谈得上去打动别人呢?“无我”之文,还由于“无我之思”。有人曾把“悟”字拆分为“思之吾”与“吾之思”,认为“悟”是思考和创造的结合,(注: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赵谦翔著,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我以为是很有道理的。作文成功的关键不是题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作文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文章的素材是确定的,客观的,但文章的观点应该是灵活的,自由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