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基础进行作文创新训练
溧阳市上兴中学 孙国红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语文训练;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以运用为核心的语文训练。没有吸收,就无法表达;吸收多了,表达才有选择的余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另外,从阅读的心理作用上看,它还是作文训练的教学手段。课文以最真切的语言表达形式,指导学生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示范和借鉴的“范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以理解为基础,着重从运用的角度去揣摩、体会、归纳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学生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方法,而且能产生诸多新颖观点独特认识。在此基础上作文,学生作文过程则更具有创造性。
一、巧借读物的情境,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章中的人和事物总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进入读物的特定情境,把阅读感知的形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衔接起来,进行沟通、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
想象作文的关键在于获得丰富的形象材料。为了引发想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文章的空白和悬念,引导学生在充实理解过程中产生想象。对文章简略部分扩写,添情节,加背景,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想象材料。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扩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一情节。引导学生结合阿长买回《山海经》后激动地说:“迅哥儿,你要的三哼经买来了!”这一细节,想象阿长买书的因难和周折,体会阿长对迅哥儿的深厚质朴的爱。
2、利用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在插图的提示下产生相关的想象。现行教材有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插图的作用,这是很可惜的,应该设法发挥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过,插图只是表现了一瞬间的情境,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定格”和现实景物的“特写”。所以,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对于故事性插图,可引导学生想象插图前、插图后的情节,把定格的图画“还原”成连续的情节和内容;对于景物性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框外”的风景,并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前面的彩图,思考:镜子旁边这两个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表情看出他们在说什么?画面正中这个人是谁?你看出他在干什么?他是什么样的心理?旁边还有些什么人?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心理?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吗?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虽然有的猜测与课文相差甚远,但是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利用一切有益于学生想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舒缓优美的音乐,生动逼真的教学软件,活灵活现的课本剧,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牵动其对文章人和物的关心,从而张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绝唱》一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女艺人的演唱技巧和魅力。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一系列比喻的精妙,我用二胡曲《夜深沉》让学生配乐朗读。高亢嘹亮、激越昂扬、扣人心弦的京胡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犹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像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等比喻句所表现的声音特色,体会到王小玉的演唱技艺之高超。然后,我又让学生听音乐写作文。欣赏了笛子曲《姑苏行》之后,我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自己想到了什么。学生陶醉于悠扬美妙的乐声中,并产生了一系列联想,有的学生这样描述:清晨,薄雾笼罩着苏州城。来到苏州园林,推开古朴的园门。啊!苏州园林美丽的景色如一幅画,展现在面前:亭台杆榭、假山怪石、碧波荡漾、花香四溢……真令人心旷神怡!一群孩子在园中嬉戏,时而在草地上翻滚,时而在水边嬉戏,时而在怪石旁曲径上捉迷藏……夜幕降临,人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苏州园林,园中又恢复了平静……学生竟能将抽象的听觉形象转化为如此具体形象的画面,由此可见音乐在激发学生想象中的巨大作用。
二、巧借教材的表达形式,进行模仿性作文训练
模仿是一切创造的基础,教材是最贴近学生的模仿对象。模仿性作文是指学生依据阅读中获取的写作表达形式,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的作文。
1、学习结构谋篇。初三学生初学议论文的写作时,论点、论据、论证等一系列枯燥的术语让学生头昏脑胀,无所适从。在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以读导写,把课文当作写作的范文,坚持一课一得,很好地化解议论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