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应以“培养栋梁”为目标
卢建利 (陕西西安长安大学附中)
摘要:教育把培养栋梁之材作为目标,成就了极少数人,却忽视了大部分人。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培养栋梁为培养普通劳动者。
关键词:教育目标 栋梁 顺木之天 多样化
说到教育,人们总喜欢把它比作种树,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把教师比作园丁。作为园丁,可干的活很多,栽花种草,植树育苗,可植参天巨杉,可养丛生月季,也可布半墙的爬墙虎,铺一地的绿茵。可是,人们要求教师这个“园丁”为祖国未来“培养栋梁之材”。 人们认准了“培养栋梁”这一目标:育才不育栋梁材,难道还要培养藤萝、荆棘?
眼下,独生子女成了受教育的主体,家长们最大的心思莫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不惜投入大量钱财,陪出大量时间,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怎么看都像将来的“栋梁”。有些学生吃尽“苦中苦”,希望将来能成为“人上人”,总有一天要“出人头地”。学校教育把“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的重任担在肩上,要求教师们要有使命感。现在,学生成了最苦的一族,大人们的“双休日”成了他们的“双修日”,除了来自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栋梁”的追求。
以培养“栋梁”作为追求的目标,人们的目光必然过多的注视在未来“栋梁”的身上。有些家长宁愿班不上,工作辞去,也要给孩子作陪读。家长们恨不得每周开一次家长会,为了孩子,请假旷工在所不惜。对这些未来的“栋梁”们也免不了提过高要求,求全责备,揠苗助长。有的家长、教师因“恨铁不成钢”做出过激行为,逼得学生出走、自杀,因爱成仇。有的教师把节假日多布置几道作业当作节日礼物,把拖堂抢几分钟多讲一道题作为爱的奉献。这几年高考、考研不断升温,人们认定了入高校是成为“栋梁”的正途。
目光过多的注视在“栋梁”身上,势必忽视对“栋梁”外的其他材的培养。人们对高考、考研趋之若鹜,与此同时的职业教育却门前冷落。学生们如能上大学,谁还会去考虑职校?至于岗位培训,那简直就是专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的。老师们也发挥思想工作的优势,把学生往培养“栋梁”的“正途”上引。学生热爱足球,对足球的规则、战术战法讲得头头是道,老师向他们指出这是在荒废学习。学生迷恋电脑,对电脑软硬件故障“手到病除”,有的甚至可以做网络工程师,在老师眼里他们是用偏了心思,而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回头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