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260个字。
  刘备的野心和诸葛亮的浪漫——读《隆中对》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
  首先说明几个问题:
  1.《隆中对》的出处:我所主编的课本,是从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节录的,《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根据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我们之所以没有选《三国志》的原文,是因为在司马光的文本中,有比较重要的补充,而且比《三国志》更为简洁、精练,而简洁和精练是我国史学语言的传统。另外,选择这个“第二手”版本,便于和《三国志》的版本进行对照,便于发现差异,提出问题,深入分析。
  2.题目“隆中对”,并不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原有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隆中是湖北襄阳的一个地方。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但不大流行。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草庐对”有一点形象的感性,照理应该更受欢迎,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可能隆中是个小地方,而所论却是天下大事,小大的对比更显得诸葛亮胸襟之开阔。
  3.由于《资治通鉴》的这个部分,大都来自《三国志》,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作者应该是陈寿(233年~297年),此人籍贯是四川南充,地道的蜀国人。《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过了二十六年陈寿才出世。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27虚岁,他们的对话,有什么根据吗?《三国志》的许多记载,都有一些书面的根据,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还把陈寿所舍弃掉的和一些可能没有见到的材料,插入书中。隆中对却没有什么直接的史料。陈寿所根据的,可靠的那一部分,就是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里,并没有他们于草庐之中三次谈话的具体内容。陈寿本是蜀汉的官员,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耳濡目染,有比较丰富的风闻,听到过当时的一些故实和传闻,也可能还阅读过蜀汉的官方文献,这些文献在蜀亡以后,也许都消失了。入晋以后,陈寿又当过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有意识地保存了这些材料,成了独家之秘。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正当壮年,想来记忆还比较可靠。
  4.刘备为什么要这么谦卑地请教诸葛亮?因为,他有政治上称霸一方、一统天下的野心,但是,他的军事实践,常常是一败涂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常常处于寄人篱下的狼狈境地,动不动被驱赶。刘备本来依附袁绍,官渡大战以后,袁绍失败了,他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练兵,他随时随地都可能再次成为丧家之犬。但是,刘备的野心并未稍改。他意识到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有特殊的谋略、特殊的人才。
  现在来分析全文。
  第一段,介绍诸葛亮的大志。没有这第一段,当然也能成文。直接写“刘备在荆州”,有开门见山的好处。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节选的时候,要把这一段留下来呢?因为,诸葛亮在这以前,一点政治军事上的事迹都没有,怎么可能一鸣惊人,一下子为刘备提出这样一种战略,改变了刘备的命运,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呢?这不是“冷锅子里爆出来个热栗子”吗?有了这第一段,就为读者提供了诸葛亮生活、精神、理想的背景。他本来是胸怀大志,自比名相管仲、名将乐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