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 构建活动课堂
浙江省嘉兴市清河中学 徐海松
关键词:课程资源 活动 建构主义
内容提要:在课程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教改环境下,人们的教学观念日渐开放,教学手段渐趋灵活,而且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又是那么的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甚至学生的经验、兴趣、差异都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活动课堂”正好能架起课程资源与这种学习方式之间的桥梁,因此,怎样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构建语文活动课堂就成了我们关心的问题。
语文教师要真正地理解课程改革,真正了解学生,真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善于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教师只有具备一双智慧的眼睛和灵巧的双手,合理地开发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广义地说,课程资源分布于课内、课外和信息技术三方面。语文课程资源并非可以直接成为语文教育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因为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有效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
在实际开发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相应的素质;第二,审查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以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和主导方向;第三,了解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条件与分布状况,如自然环境、名胜古迹、经济文化状况、文化名人(物)、民俗风情、节日文化等,以备有选择地开发利用。巧用“综合性学习”单元,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为“这就是我”。在这一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自我”中发掘自我教育的课程资源,并与同学共享。第二次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为“漫游语文世界”,其主要活动内容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也可以单独一人),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不难看出,这样的活动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活动。
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构建语文活动课堂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语文活动课可以“说说笑笑,跑跑跳跳”,但这决不是它的唯一形式。其实,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杜威也从没有放弃过课堂这个教学阵地。他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中心是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作为语文活动课应该牢牢占领课堂这个主阵地,我们在设计语文活动课方案时,应有明确的课堂意识,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一般应控制在一节课之内。我说的“活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它是指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创设多种学习情景,设置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让学生自己有目的地去体验、思考、表述、交流学习的内容的过程。
新的语文教材为“活动”的实施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它加大了所选文章的人文性,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蕴含着丰富情感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这些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与学生本身潜在的感情因素之间存在着某个契合点,“活动”机制正起了衔接的桥梁作用,它使学生通过“活动”,用心体会,在思想中构成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并由此去联想、去想象,从而对提供的教学对象迅速地感知、理解、掌握。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