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 中 访 友 》教 案
教者:小庙中学 代业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将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寻美、品美,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寻美、品美。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笔下充满诗意的画面。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录音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伴随一阵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教师配乐深情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1.“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这段如溪水畅流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精彩景物描写的观照视角新颖、独特,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使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便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而成文的。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吧。
2.悬测:文题为《山中访友》,按照惯常的阅读经验判断,作者到山中去寻访友人,那么课文中叙述的友人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中吧!
〈二〉正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
1.明确本节课学习板块(幻灯展示))
第一板块 美读——求理解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划记新词,参考文中注释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并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品读后说说作者在山中访了哪些朋友?
第二板块 选读——赏析、品味中来寻美、品美
(1)本文语言优美,请选取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反复朗读,然后向同学们汇报,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2)品读中寻找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作圈点批注,仔细揣摩,说说它好在哪里,也可以找出你认为有疑问的词语,带着疑问和同学探讨交流。
第三板块 仿“读”——重拓展
本文写得很有情调,你能否仿照文中的语段也说或写上几句。
2.完成第一板块 : 美读——求理解
美的情感是通过美的语言来表达的!赏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听示范朗诵,同学们可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指导:体会如何以情带声,随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播放范读录音)
①思考:听了优美动情的朗读,请学生说说作者此行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边说出,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板书,有意组成个“心”形)
讨论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小溪)妹妹、(蚂蚁)小弟弟、(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
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欢,大自然是他亲密的朋友,把大自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的知音,增添了童话般神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