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0字。
《蒹葭》教学设计案例
宣城第十二中学 张 龙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如何来教这经典中的经典《关雎》与《蒹葭》,让我苦恼。太美的,太经典的诗文往往美的让人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该讲的东西太多,往往却不知该如何下手。最后还是决定从小的方面入手,也算是抛砖引玉吧,我抛出的只是砖块,希望通过课堂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自己去《诗经》的宝库中去找寻那圆润的玉。
《关雎》的教学中我主要强调的是文字,意境、情感的美妙,《蒹葭》的教学我选择的是从《诗经》的章法重章叠句入手,由形式带动内容的解读。并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种章法的作用有相应的了解,为自己以后再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供一种解读方法。
二、教案
授课人 张龙 学科 语文 学校 宣城十二中
课 题 《蒹葭》
教学目标 1、 能在把握 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 掌握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朦胧而又执着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一、 导入
文学的起点,他深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诗经》历经了千年的历史变迁,走到今天,现代的我们,阅读时,仍然可以感受触摸到古人灵魂的脉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关雎》,质朴率真的情感仍在心中荡漾,今天,《诗经》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文化盛宴呢?
二、 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
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
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准字音,
了解大意。
请学生起来朗读,老师正音正字,接着学生齐读。
三、 整体感知内容与形式
1、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对朝思暮想的“伊人”的苦苦追寻
2、 本诗从形式上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四、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