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90字。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冷雨”的意象和作者的“乡愁”。
  2.品味作品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密集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体验作者怀乡念国的情思。
  【教学设想】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一篇美文,编者建议的课型是“活动体验”。根据课文在教材中的“负荷”以及它自身的特点,本课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和趣味;宜从语言入手,梳理意象和内容演进的脉络,体会作者那独特的“乡愁”——将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的乡土之思、家国之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咀嚼、品味诗化语言所独具的魅力。“慢慢走,欣赏啊”,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在“走”的过程中获得深度审美体验和语言熏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潜心体验,评点语言,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的,更是中国的,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并标举“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认为“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发誓“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投影作者原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蘸着“汨罗江”的江水写就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二、梳理脉络
  粗读这篇散文,感觉到阵阵“冷雨”扑面而来,众多“雨”的意象,现实的历史的文学的,台湾的大陆的域外的,呈团块状向人奔涌而来,淋漓尽致,文章的内容也似乎混沌一片。
  设问:文章的脉络难道真的无迹可寻吗?它的行文线索是怎样推进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经过阅读、思索、寻绎和讨论,明确:
  1.由雨季开始,描写眼前台北的潇潇春雨,自然联系到“那一块土地”,也即大陆。(第1段)
  2.围绕“雨”展开具体的描写和联想,传达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第2段至第11段)
  (1)引入汉字“雨”,表现“雨”形“雨”意,突出“太初有字”也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2段)
  (2)描写“嗅”雨,表现雨季各种特有的气息。(第3段)
  (3)描写“看”雨,强调云烟缭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具有“宋画的韵味”。(第4段)
  (4)描写“听”雨,表现在各种情境下听雨的独特感受和丰富联想。这是全文的重心。(第5段至第11段)
  3.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回忆、思念埋入心底。(第12段)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汪洋恣肆的文字背后其实有暗运的匠心,众多材料紧紧围绕着一个“雨”字。嗅雨看雨听雨,由眼前的雨到大陆的雨,由中国的雨到域外的雨,由自然的雨到汉字中的“雨”、文学中的“雨”,纵横捭阖,情思饱满。当中又以“听雨”为描写的重点,紧扣主题,做足了文章。
  三、感知意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